为引领青年学子在躬身实践中感悟思想伟力,传承红色基因,在实践中汲取奋进力量。近日,陕西理工大学人文学院“汉风雅颂·薪火传芳”暑期实践团师生一行走进陕西汉中城固县,循着历史脉络参观张骞纪念馆、城固县博物馆,体验城固架花非遗技艺,并在莲花街道城东社区开展汉文化微课与互动活动,完成了一场“触摸历史、对话传统”的文化之旅。
张骞纪念馆的时空对话
活动首站抵达城固县博望饶家营村的张骞纪念馆。这座依托张骞墓建成的场馆,既是西汉外交家张骞的纪念地,也是连接古今的时空驿站。展厅内,斑驳文物与灵动画卷交相辉映,将两千多年前“凿空西域”的壮举徐徐铺展——成员们仿佛置身茫茫戈壁,张骞“持汉节不失”的坚韧身影若在眼前。
参观中,成员们或驻足讨论历史细节,或凝神记录触动心灵的瞬间。张骞“凿空西域”的开拓精神、诸葛亮“鞠躬尽瘁”的忠诚赤忱,都在心底留下深刻印记。“触摸这些器物与画卷,仿佛能听见汉水千年流淌声。‘汉’不只是朝代、民族的名字,更是活着的文化血脉。守护与传承,是我们的责任。”成员们的感慨,道出了共同的心声。
城固县博物馆的千年信笺
实践团走进城固县博物馆,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这座融合传统与现代风格的场馆,以1600平方米展厅构建起历史长廊,各展区串联起城固数千年的变迁与传承。“汉上名城”展区展现城固历史辉煌,“叩古宝山”揭示古老文明起源,“城固出土青铜器”展区的精美器物尤为瞩目,彰显古代先民智慧技艺;“两汉城固历史文化”“西北联大在城固”等展区多维呈现地域发展脉络。
此次参观让实践团成员在与文物“对话”中感受历史底蕴,既提升了文化素养与自信,也契合“让文物活起来”的理念,深刻体会到地方博物馆作为地域文化“浓缩容器”的独特价值。
城固架花的传承密码
实践团走进城固架花非遗传承工坊,开启了一场与传统技艺的深度对话。古韵十足的工坊内,陈列架上的老绣品针脚细密,尽显陕南民间生活智慧。这项诞生于清代、以“通经断纬”技法闻名的民间艺术,自2007年入选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至今活力不减。
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丁茹热情讲解架花的图案设计与编织技巧,成员们围坐体验刺绣时,年轻手艺人手把手指导“回针绣”技法。“简单纹路也要练三年”,一位成员的感叹道出技艺传承的艰辛。指尖的丝线触感,让大家真切体会到:博物馆里的精美绣品背后是无数日夜的打磨,而此刻布上的稚嫩针脚,正是传统与年轻力量的碰撞。
社区课堂的文化对话
实践团与社区携手打造社区课堂,志愿者化身“文化向导”,讲三国两汉故事,以微课宣讲为桥,带孩子们在历史长河漫步。光影间,历史在孩子们心中鲜活起来。
社区活动室里,剪纸区小朋友剪出鲜活花样,书法桌前写下稚嫩却有筋骨的汉字,漆扇制作区孩子制作张骞扇,惊叹漆料纹路如敦煌飘带;投壶区喝彩声不断,志愿者示范后孩子们体验射礼乐趣;泥塑台彩泥捏出各式物件。这些亲手制作的作品成了与汉文化对话的“时空信笺”,让“凿空”精神与生活美学悄然传承。这场实践恰似微型“丝绸之路”,连起博物馆的厚重历史与孩子们的鲜活生活,让汉文化走出书本展馆,融入日常,完成从“认知”到“认同”的生动转化。
陕西理工大学人文学院“汉风雅颂,薪火传芳”暑期实践团先后探访张骞纪念馆感悟“凿空”精神,走进博物馆触摸历史脉络,体验城固架花非遗感受传统技艺魅力,还通过社区课堂让汉文化浸润童心。系列活动让学子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为汉文化传承注入青春力量,也激励更多青年投身文化传承,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光彩,为民族复兴筑牢文化根基。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
“汉中共青团”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