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西北政法大学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2025-07-22 09:01
来源: 团市委
打印

一、朱鹮保护:山川无言,鹮鸣为证

朱鹮,这一被誉为“东方宝石”的珍稀鸟类,1981年全球仅存的七只朱鹮在陕西汉中洋县被发现,由此展开了朱鹮的濒危物种拯救活动,至今已实现了从七只到万鹮竞翔的东方奇迹。洋县朱鹮生态园位于洋县城北3公里处的纸坊街道办事处周家坎村,是全国唯一一所集朱鹮救护、饲养、人工繁育、科研、生态教育为一体的生态园区,是观赏领略朱鹮风姿,见证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的重要窗口。
今日,米小鹮战队来到朱鹮生态园,与有着35年朱鹮保护经历的刘义部长交流学习,亲身感受生态自然保护区的青山绿水,现场倾听朱鹮保护历程中的动人故事。
陕西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工繁育中心饲养部部长刘义告诉我们:园区占地30余亩,有饲养笼舍30余间,宣教馆一座,野化驯养网笼一座,现饲养有朱鹮300余只,为国内的朱鹮异地放飞提供了技术和种源保障。刘部长简短介绍了一下朱鹮保护历史和园区发展现状,就带领我们到达朱鹮饲养笼舍,引领我们仔细观看笼中朱鹮的特征,并向我们分享了朱鹮的繁育能力与雌雄特征。在队员们初步学习和了解朱鹮的部分生物学特性与行为后,刘部长带领我们来到培育孵化室,向我们介绍了进口和自制的人工孵化设备以及孵化管理、雏鸟喂养、腿环标志等关键技术。
从孵化室到野化驯养大网笼的路途中,刘部长为我们讲述了种群保护现状与未来挑战。据刘部长所言,目前朱鹮种群回复成效显著,据2023年统计,当今全球朱鹮总量超11000只,其中中国占据大多数。其次,国内朱鹮保护模式得到创新,比如认养计划与基地建设。最后,刘部长遗憾的告诉了我们朱鹮种群近亲繁殖的隐患,以及野化放归的检测不足、技术资金瓶颈等问题。伴随着刘部长的讲述,我们抵达了野化驯养大网笼,队员们纷纷将朱鹮的生活栖息场景记录下来。
在洋县朱鹮生态园的学习中,团队成员们重温了坎坷崎岖的朱鹮保护之路,学习了朱鹮种群以及其繁育保护相关知识,感受到了朱鹮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建设。最后,向为朱鹮保护事业付出青春与心血的“鹮卫士”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二、草坝黑米:集体“米缸”装满共富粮
草坝村,一个镶嵌在朱鹮保护区核心区的生态村落,正以黑米、黄金梨等特色农产品书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今日,米小鹮战队深入走访草坝村,探寻这一产业背后的“高产”与“共富”秘诀。
1、黑米种植:从田间到认证的“品质密码”
草坝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的刘主任向我们介绍到:草坝村拥有1200亩黑米种植基地,黑米稻谷亩产约800斤,收购价达2.5-3元/斤(市场波动时浮动)。当地采用有机种植模式,以商品有机肥替代传统农家肥(每亩成本约200元),配合科学的田间管理,使“洋县黑米”通过国家有机认证,贴有有机标识及追溯码,终端售价较普通米高出20%-30%(约13-15元/斤)。黑米不仅外形细长、糯性易糊化,更富含花青素和氨基酸,兼具抗氧化与提升免疫力的药用价值,被誉为“药米”“长寿米”,成为村民增收的“黄金作物”。
2、合作社运营:全链条服务的“共富引擎”
刘主任在与交流中告诉我们,近年来股份经济合作社是草坝村黑米产业发展的核心推动力。其以“统一管理、全链条服务、集中收购”为模式,向全村农户教授有机黑米种植、黄金梨套袋技术及菜籽种养标准,并整合初级加工(黑米、红米、香米、菜籽油)、深加工(黑米茶、黑米酒、黑米糊)及包装、宣发等环节,形成“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刘主任还说到:黑稻谷出米率达60%,碎米虽品相差但因易与水融合,被粥米企业高价回收,实现“零浪费”。销售上,电商渠道占比35%(农户全员参与网店),线下实体店与经销商同步发力,推动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3、挑战与需求:技术、劳动力与品牌的“升级之路”
在我们问到草坝村黑米产业发展的痛点时,刘主任稍加思索便严肃地告诉我们:尽管产业初具规模,草坝村仍面临三大挑战。其一是技术升级需求迫切,需培育高产抗病虫害的新品种,同时提升加工厂智能化水平;其二是劳动力老龄化严重,80%以上从业者年逾50岁,年轻劳动力外流制约可持续性发展;其三是经济收益待提高,有机种植成本高但粮食整体价格偏低,农户希望扩大市场溢价空间,并呼吁政府加大“一卡通”补贴力度。

4、集体经济优势:生态保护、全产业链与双轨协同的“振兴三角”
草坝村的“村委会+股份经济合作社”双轨模式,将基层治理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村委会负责政策落实与协调,合作社专注资源整合与运营。通过“村民优先参与加工厂工作”的原则,90%以上岗位由本地村民承担,实现“家门口就业”;依托朱鹮保护区的“无污染”生态优势,为农产品赋予天然“绿色标签”;全覆盖的技术培训与“共建共享”的收益分配机制(按股份分配),更让村民从“被动参与”转向“主动掌握”,成为产业发展的直接受益者。 
草坝村的故事,是汉中洋县朱鹮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保护与绿色产业共融的典范,也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转型的缩影。对于三下乡团队而言,这里不仅是调研的样本,更是可以参与与助力的热土。未来,如何推动技术升级、激活年轻劳动力、深化品牌价值,或许正是我们能为草坝村带来的“新点子”。
三、近距离接触黑金水稻:双亚集团的有机探索
陕西双亚集团有机农业有限公司是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是一家全产业链运营的现代化农业企业,业务涵盖种子培育、基地种植、产品研发、加工生产、线上线下销售及物流配送等。公司拥有1.5万亩有机种植基地及2万亩优质水稻种植基地,采用“农户+合作社+企业”的模式,带动4000余户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今日,西北政法大学暑期实践团米小鹮战队来到双亚集团,参观黑米博物馆和黑米产品生产车间,品味黑米产品的美味与健康,和双亚集团工作人员在听证会上充分交流。

1、黑金水稻:十珍黑米的多重价值
在黑米博物馆中,队员们看到了《本草纲目》中记载的黑米药学价值,知道了竺可桢先生对于汉中黑米的高度评价,了解了洋县黑米产品在外交舞台和世界范围内的特殊地位,明白了黑米产业对于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大作用。
工作人员还介绍到,黑米不再是传统认知里的单一主食产品,在研发实验室与生产车间的探索中不断挖掘多元潜力,如黑米茶、黑米糊、黑米锅巴、黑米面皮等深加工产品的研发,成为健康饮食中的亮眼存在。从饮品到代餐,从传统吃法到跨界融合,双亚集团对黑米的开发是对健康消费需求的精准回应,也是对农产品深加工可能性的大胆拓展。
2、主粮革命:有机农业的深入发展
主粮革命是遵循《【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原则,坚持政府主导,发挥市场机制,在粮食产业消费升级中的具体实践。大米胚芽化、杂粮主粮化、主粮营养化、产品订单化是主粮革命四个“现代化”的核心理念。而双亚集团正是主粮革命的积极践行者与坚定推动者。双亚集团扎根有机农业,遵循自然规律,摒弃对化学农药、化肥的依赖,让黑米在纯净的土壤里自然生长。田间管理中,采用生态循环模式,秸秆还田、生物防治病虫害,守护土地的生机与活力。这样的坚持,不仅为健康食品提供了天然、安全的原料——有机种植的黑米,富含花青素、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且无农药残留隐患,从源头保障产品品质;更以实际行动践行环保理念,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助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生产加工:有机品质与创新专利
团队成员们在工作人员带领下先后参观了六彩米生产车间与黑米茶与深加工车间。工作人员向我们介绍到,双亚集团的黑米产品种植与加工均符合有机标准;且黑米加工与黑米茶、黑米糊等产品的生产都有专利工艺与改良设备的保障,使得产品生产高效与品质优良。工作人员还向我们举例到,黑米茶采用“动态发酵技术”(专利工艺),通过特定温度控制保留花青素,抗氧化能力达27小时(远超普通茶叶的18小时);黑米糊车间采用改良设备,解决糙米口感粗糙问题,保留营养的同时提升细腻度等等。
4、听证互动:充分交流与未来展望
在参观交流后,团队成员们与工作人员们开展了小型听证会,就双亚集团黑米产品生产销售现状与未来愿景,双亚集团与农村农民合作相关情况,技术创新等问题展开对话,深入交流沟通。
在双方会谈中,团队成员们提出的相关问题,得到了双亚集团工作人员耐心充分的回答。在生产销售现状与未来愿景方面,双亚集团采取线上+线下战略,积极调整销售策略。在与农民及农村合作社合作方面,双亚集团提供免费或低价优质粮种支持和专家技术指导,并且以高于市场价格收购,对于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具有积极作用。在技术创新方面,双亚集团既积极培育优质黑米品种,又对于深加工设备不断改进,并且对于生产加工工艺不断创新,并已经产出了诸多创新专利成果。
在双亚集团的参观学习之旅,团队成员们充分学习了黑米的多层次价值,了解了主粮革命战略的重要意义,体会了洋县黑米产品的优秀品质,以及感受到了双亚集团等优秀民营企业对于技术创新、农业生产和乡村振兴的带动作用。

版权所有: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汉中市委员会
地址:陕西省汉中市民主街市委院内    邮编:723000
E-mail: tswbgs2626656@163.com

汉中共青团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
“汉中共青团”网站

是否继续?

继续访问 放弃